据出土两合墓志记载,距今已460多年
墓志铭志盖顶面篆刻拓图
(资料图片)
本报讯4月6日,记者从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获悉,近日,襄都区南康庄村民迁坟时,在一座墓葬内发现两合墓志铭。通过墓志铭记载,该墓葬为明代万历朝官至兵部侍郎赵孔昭父母的合葬墓,距今已460多年。
村民意外挖掘古墓葬
4月1日22时许,该中心接到襄都区公安分局反映,在该区南康庄村东约70米处,村民迁坟时在祖坟内发现一合墓志铭。4月2日6时许,该中心考古队赶赴现场,经查看,该墓葬为一座带墓道竖穴土坑墓,顶部结构已被村民破坏。该墓葬坐北朝南,在墓葬南部有墓志铭一合,根据上面的文字判定为一座明代墓葬。
经现场了解得知,此处拟规划校园建设项目,于是,有村民提前迁移先辈墓葬,由于具体位置不明,便动用挖掘机寻找,却误打误撞地发现了这座古墓葬。
为了保护文物安全,该中心考古领队与该村准备移坟村民协商,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,清理工作于4月2日19时结束。
出土的两合墓志构图精美
经现场进一步发掘清理发现,墓室内有方形木椁一个,椁内葬夫妻二人,西为男性,东为女性,均为双棺,棺内满灌松香,松香厚30厘米左右,随葬衣物及人骨均被松香凝固。墓道位于墓室南侧,因现场被破坏,具体长度不详。在女棺南侧又发现一合方形墓志铭。
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两合墓志都是当时通行的盝顶盖、方形底。男主志盖边长58厘米、顶面边38.5厘米、厚17厘米,志底边长58厘米、厚14厘米。女主志盖边长62厘米、顶面39.5厘米、厚23厘米,志底边长62厘米、厚19.5厘米。男主志盖顶面从左至右篆刻“明封文林郎监察御史寿斋赵公墓志铭”16字,四杀纹饰基本相同,均细线阴刻宝相花,辅以祥云纹,四周又各有蜂、蝶两只,向花而飞,这种构图在出土墓志中并不多见。女主志盖顶面从左至右篆刻“明赵母张太孺人合葬墓志铭”12字,四杀细线阴刻仙鹤纹,正在穿越祥云振翅飞翔,一派仙气飘飘。其中上下两面呈上冲姿态,似要穿云而去;左右两面则呈俯冲姿态,似刚从天际而来。
该负责人介绍,两方墓志的篆盖者系同一人,两墓志的刻工亦出自一人之手。两篇志文均较长,其中女主的墓志刻工潦草,且字口极细,拓印效果不理想,部分铭文辨识较困难,需再做进一步的清理。
从墓志推出赵孔昭曾任官职
该负责人介绍,通过墓志铭记载,该墓葬为明代万历朝官至兵部侍郎赵孔昭父母的合葬墓。赵孔昭为邢台历史名人,南康庄是赵氏的桑梓之地,在家乡这一带,“赵都堂”广为人知。墓志铭上有明确纪年,为嘉靖三十八年入葬,距今已460多年。墓志铭上还记载了赵孔昭父母的生平。
这位负责人说,从赵孔昭父亲赵用墓志铭志文记载赵用获赠湖广道监察御史,可推测出赵孔昭在转任南京前曾监湖广道。
明代墓志中经常可见“明封……”“明赠……”,均指一种荣誉称号,是虚衔而非实封。这涉及明清时期的赠官制度,官员任满,考评合格,可推恩作为布衣的父母,赠给父亲以同级的荣誉官职,母亲亦获相应的命妇身份。一般来说,父亲所获官职,正是官员本人考满前的官职。如王阳明之父王华在任詹事府少詹事时,曾为吏部郎中徐鹗之请,为鹗父徐立本撰《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》,志文显示,徐立本就因徐鹗尝官大理寺评事,而获赠同样官职。
“由于志文较长,具体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研究。”这位负责人表示,出土的墓志铭为研究当时丧葬习俗、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(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平文/图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中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